昨天去车库咖啡参加了 Docker Meetup,一共有三位做了分享。

第一位主要演示用法,这个基本都了解; 第二位描述了一下相关生态圈,我自认算是对DevOps工具和动态了解比较多的人了,听完后对这位自称10年前作为运维的Rails开发者不得不说个佩服,知道的真广泛; 第三位是BAE的技术负责人,很诚恳的介绍了自己是怎么从一抹黑的环境开始摸索着搞 PAAS 平台的,波折的选型中一些想法和顾虑也都很坦白。

问答聊天过程中,大家主要纠结两个疑难:

  1. docker 和 puppet 会是什么关系?
  2. docker 和 kvm 会是什么关系?

这里我个人也稍微写几句我的想法:

docker 和 puppet

docker 无疑是一种非常干净的大规模部署方案。而 puppet 本质是一个配置管理工具(官网说法是通过简洁易懂的DSL描述服务器配置),注意:这里并没有提到是大规模部署,事实上 puppet 自己就有好几种完全不同架构设计的部署运行方式。

所以,从概念定义上来说,我不觉得这两者会是一个替代关系。

那么,puppet 目前的用法,如何跟 docker 一起工作呢?从当前技术点上来说有两个不适应:

  1. puppet 非常强大的一件事情是 template 系统和 Facts 变量配合达到的灵活性。但是在 docker 容器里,Facts 变量是不可信的! 刚才测试了一下,以 docker -m 56m run ubuntu facter | grep memorysize 得到的结果是主机原始大小512m。所以,我们原先习惯的通过 Facts 变量来自动生成最佳配置的方法失效了。 事实上, docker 官博上关于 metrics 的获取有好几篇文章,也都很明确是从主机上来获取而不是容器内部。

  2. puppet 的通用运行方式,是 agent 和 master 通过 SSL 加密交互,根据 agent 的 hostname 来查询对应配置。但是目前的 docker 里,hostname 设置(docker run -h 参数)是只对容器内部生效的,在容器外部显然无法通过 DNS 反查。 以 docker 的愿景,一台主机上就应该运行几百个容器,在某个 master 里维护 hosts 列表显然不现实。 而且从目前看, docker 对容器间更偏向采用 IP 的方式。比如 -link 设置的主机,就是在环境变量里提供对方主机 IP。

这两个问题可能更多的不是从技术方面来追求解决它,而是在用法上规避它或者说无视它。

首先,要习惯横向扩展而不是单机提升。 应用压力上来了,第一反应不是“申请提高容器的 memory 限额”这样,而是“再开两个完全一样的容器加入负载均衡”。这就是 fip 工具提供 fip scale web=2这种命令的场景吧。 这样就规避了 Facts 变量的问题,反正你只会有一种系统一种配置文件,压根用不上异构和模板技术。

其次,从 Vagrant 的 provision 里学用法。 目前 Dockerfile 的 RUN 指令其实很类似 Vagrant 的 provision 中的 shell 实现。而 Vagrant 的 provision 实现还包括 puppet、chef等等。所以我们或许能琢磨一种替代 RUN 的优雅的 docker 镜像构建方式。 比如 puppet-librarian 的做法或许就是一个思路。Dockerfile 里 只需要 ADD 一个 Puppetfile,然后 RUN 一个 librarian-puppet 命令完成容器内一切配置。

docker 和 kvm

前面提到了 docker 中系统性能数据的采集问题。这或许就是容器和虚拟化一个差别问题,即便未来大家越来越普遍采购 ops 产品而不是自己搭建监控系统,也不会完全放心的认可主机提供商的系统性能数据,至少也还有一个核算和度量问题。

此外,容器目前比较普遍的一个用法,是一个容器里只跑一个业务进程。一个完整的业务系统的每个部分,都通过分散的各种服务相互走 API 来调用。迁移到这种环境,对传统业务显然是有重构压力的。而 kvm 虚拟机则基本没有这个问题。 当然,最近也已经看到文章在讨论单个 docker 容器里运行多个不同业务进程的问题。这方面,如果 docker 真有心往替代 kvm 努力,除了网络方面的硬技术外,这个 PAAS 层已经养成的思维逻辑也需要改变。

OK,说到网络问题。目前 docker 的运用,通过 -link 来连接,或者通过 etcd、serf 这类工具来获取想要连接的其他服务器的 IP,都是一种在相同主机上的应用。 看 pipework 和相关文章,似乎 openswitch 也只是做单个宿主机之上的 VLAN 划分管理? SDN 到底是怎么回事,我现在还完全不了解。

PAAS 层的另一个习惯用法,在第三个演讲中也提到,就是一般对程序的任何更新,都是重新创建一个新容器,然后在中控转发里转移流量导向,然后删除原有容器。这个和现有 kvm 云主机的玩法也是不一样的。 现在还不好评价哪种做法更优。不过个人有个疑惑: BAE 既然试图做到像 kvm 虚拟机一样,对一个用户长期锁定一个 docker 容器使用而不是随着更新开关新容器,那么整个平台上容器的创建删除频率就大大降低了,针对每个用户,整个生命周期里就只有一次初创建,那么他们为什么同时又还在纠结于容器创建和删除的速度太慢,要在 5s 内完成呢?

提到的从 warden 学来的 wsh 听起来蛮有趣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