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waiji/3

  1.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评王安石集句联“风定花犹落,鸟鸣山更幽”,曰“上句静中有动,下句动中有静”。

妙联!抄录下来慢品。

  1. 先秦两汉时,鱼常用来比喻爱情。《诗经》《周易》等作品中又有以鱼来表示隐逸之士/潜伏之人的。

两个一联系,想到一句话“温柔乡是英雄冢”。呵呵~难怪从庄王到高祖到刘备到…总是用耽于美色掩饰自己~

  1. 酒的别称尤其多。比如因为古时的酒有沉渣混在里面所以叫绿蚁;比如好酒叫圣人,差的叫贤人。……

看《李鸿章大传》,说李第一次见曾国藩,曾在抚州一品仙酒楼作宴迎他。

不由想到,贤—>圣—>仙—>?那最好的酒是什么?

脑子里冒出一个词来:“蚁力神!”忍不住大笑,周围人特纳闷地鄙视我…

  1. 嘶嘶一句,是从“最相知亦最相思”等禽言诗联想的……

  2. 听张敬轩《断点》,有一句“我转过我的脸”。正常行文时,二“我”字绝对属于累赘。

对比《诗经》“卬须我友”一句(意为‘我要等我的朋友’),可知都是为凑足韵律字节不得已为之。

两周时基本都是一字词,成四字句诗时强凑的情况遍地都是。现在虽然多字词多了,但每句字节更长了,需要凑的地方依旧不少。

比如《卧龙吟》“归去归去来兮”、《爱江山更爱美人》“来呀来个酒呀”等,可相参观。

  1. 听卢巧音《黑水仙》,歌词韵部通押相当广……

如“若不是你我可以嘲笑爱情,却想不到我也管不住自己”中ing和i相押;

如“你是我的投影,还是种宿命,我抓不紧”ing和in相押;

而第一例中的“情”字ing音在歌唱时被迫十分接近i音。

如“给我一切,我都觉得好不屑”、“我觉得好亲切”的“屑”“切”两字ie音,其实和e音也不大一样。为了和前面的“的”“得”押韵,也被迫把屑字读成xue音。

更有“苦笑着、骄傲的,不知疲乏”一句,“乏”字明显是与前面的“吗”字同a韵音。在唱时,却完全和同句的“着”“的”同e韵,几乎成了he音。

如果说*/n/ng通押有新韵模板。乏字念he音,便是从所谓新韵中也找不出依据的啦~~可以说这首歌词是个失败的典型……

  1. 《诗经·常武》第五段:“王旅啴啴,如飞如翰,如江如汉,如山之苞。如川之流,绵绵翼翼,不测不克,濯征徐国。”

想到张飞字翼德,他儿子叫张苞。(本诗第三段还有“匪绍匪游”,张飞二儿子叫张绍)

相信作为一代名将(还是著名书法家),这段讲兵法的诗作为张飞名字的出处应该比简单说有翅膀能飞要好!

  1. 《左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(雍姬)母曰:‘人尽夫也,父一而已,胡可比也!’”

在钱钟书谈《诗经·谷风》里的增订三有希腊古史载大流士王故事一则。其中妇女说:“丧夫而有夫,丧子可有子。然父母早亡,不复能有兄弟”。

两者其实一样,不过听起来感觉一主动一被动而已。但“人尽可夫”一词,遗臭千年,为万恶骂语;大流士故事,不过风流雅事一则。

人的感观,就是这么容易被语气所欺骗呀!

  1. 《管椎编·左传·庄公六年》:“时间体验,难落言诠,故著语每假空间以示之。”比如:来年、前朝、近代。

又有“无疆”,一义广博,一义长久。最常见的应该就是“万寿无疆”了。

想到《少年中国说》里最后一句“与国无疆”。一直误以为是收复失土(甚至想起李大钊的红旗遍地球)的意思,现在想来,应该和日本鬼子常念叨的“国运长久”一样……

  1. 《管椎编·左传·庄公十九年》援《吕春秋》《说苑》记:“楚文王积年不朝,葆申曰:‘王罪当笞’,束荆加王背者再。”

后世也有打皇帝的,但都被视为权贼谋逆之举。与春秋时的“笞谏”称呼比较,高下立辨!

  1. 《管椎编·左传》中几次提到杜牧注解《孙子兵法》援引某例事。

难道青楼梦好的杜牧还是军事理论家?

  1. 读得王维“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”句,极爱!

相类有“纵使晴明无雨色,入云深处亦沾衣”句。然王句平实亲静,“空”灵尤佳!

王维的朋友裴迪,也有一首绝句:“日落松风起,还家草露晞。云光侵履迹,山翠拂人衣。”又是另一景。

  1. 读《送元二示关西》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实绝句中难得佳作。

其一二句营造出的气氛,一反历来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”的惨淡,极尽轻快清新,艺术成就应不下后句。故后人有言阳关曲,亦称渭城曲。

然尝问同学此诗,尽只知阳关不知渭城者。

初以为是考试只填空一词一句的缘故,但想到唐宋也有明经科考填空的,应该不是这个指挥棒的原因。

思前想后,只能有一个理由:声韵变了——“新”和“人”在普通话中并不同韵!于是新一代的人们无法在声韵上自然的把整首诗联系在一起,只有隔断的图像,成为不同的场景。

然后在不同的两个场景中取其佳,就只记住阳关了。

  1. 读叶嘉莹《顾随诗词讲记》。书前介绍顾随是英语本科。

想起曾看到有讽刺民国留学生说,他们“出国靠孔老孟庄成为学者,回国靠康德弗洛伊德充当大师”,此一也;

想到近年国外孔子学院不断,人大国学院无人问津(其实我想报,可惜早了几年读书),此二也;

想到外国汉学家讲现在的中国文坛是垃圾,此三也。

民国时,一个纯中文学者(更不要说学生)哪里出得了国?(比如现在热炒的“国学大师”季羡林其实是研究梵语的,饶宗颐只上过一年学,钱钟书是清华英文系……)现在出国很随便了,可中文学者都没有了~(中文系学生毕业都当编辑、文秘;百家讲坛上新闻传媒政治经济学者倒是大把大把~)

  1. 读叶嘉莹《顾随诗词讲记》。言“《西江月》调太俗。……因为小说中用俗了。”

回来查得清朝孙麟趾《词径》曰“作词须择调,如《满江红》、《沁园春》、《水调歌头》、《西江月》等调,必不可染指,以其音调粗率板滞,必不细腻活脱也。”

顾说尚可知缘故。《水浒》《西游》中多有《西江月》判词,料来次一流的作品里肯定也少不了。

孙说则莫能明其妙~~~

  1. 读叶嘉莹《顾随诗词讲记》:“老杜诗有时写得很逼真,但不明是什么意思。如‘圆荷浮小叶’……”

人们常举的例子是“梧桐栖老凤凰枝”。

“老杜的诗有时没讲儿,他就堆上这些字让你自己生一个感觉。”

此处举例《咏怀古迹五首》之“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”。人皆赞“纡”字精妙,而顾以为唯对句高超。莫能明其妙~~

而堆字生觉的说法,似乎感觉应该是说李贺李商隐一流的~不过比起来,后二李更像“砌”,而不是自然的“堆”了!

  1. 读叶嘉莹《顾随诗词讲记》:“韩偓<幽窗>‘手香江橘嫩,齿软越梅酸。’……江橘嫩三字,都能刺激嗅觉,连香字都是鼻音;后句的字,又是齿音,刺激牙”

这真是在诗歌分家后对字音结合最好的范例了!

另,齿、酸的声母是c、s,所以说是齿音。似乎有些头韵的感觉。而中国诗一般是只讲尾韵的。再赞!

  1. 韩偓还有一首《别绪》:“此生终独宿,到死誓相寻”。

死誓相寻四字,都是齿声字。此句犹如咬牙切齿般说出,铿锵有力,掷地有金石声!

  1. 韩偓《惜花》“临轩一盏悲春酒,明日池塘是绿荫”。

对悲欢离合看得开。有一种乐观精神!困境中记得绿荫,比那些纯粹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或者“日日花前常病酒(冯延巳《鹊踏枝》)”的人要向上的多~

顾随先生还举例有晏殊“不如怜取眼前人”——而我在把这几段写上blog时,正巧通过sina的blog首页看到《叶嘉莹:小词中的人生境界》,讲的也是这个。叶果然是顾的高徒~

  1. 读叶嘉莹《顾随诗词讲记》:“词比诗要显露,不含蓄,而其好亦在此……我们尽管轻它的无意义、平常的伤感,而忘不了,有魔力!”

人的感情宣泄正和词一样,是长短句式的。而写成诗(想来这里说的应该是近体格律诗)就需要整合,整合的过程中又有反思。慢慢的,“理智”——关于真假理智,顾随先生也有论述,以为晏殊的词是真理智——就掩盖了感情;

此外,平常的伤感,真是最多的伤感呀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