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曾看到西方诗格律中,句尾虚词不算入韵,韵音在倒数第二字。而“兮”字正是无意义的语气词。再看此诗——正是“言”与“餐”,“食”与“息”的互押。
陆游七律《书愤》。开起空阔高远。而尾联虽称“千载”,实无以为继也~
读辛弃疾“甚矣吾衰矣”《贺新郎》一词。直宜酒后狂呼者!名托为词调,实当狂草。
读王兆鹏《唐宋词讲演录》。其中甚赞柳永《木兰花慢》“艳杏烧林,缃桃绣野”,以为动作绝妙。
我在本录第十一篇中,讲过杜甫的“山青花欲燃”。可见将花比火,并非柳氏开先也。
这确实是加深对诗词异同的理解的好办法!只是这一句,实在难改的很。
近日看《传习录》。赫然看到阳明先生答郑朝朔时说:“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,便谓至善;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,亦可谓之至善矣!”原来如此~~
大家都知道知行和心学有关系。近日看《传习录》,方知有“生知安行”、“学知利行”、“困知勉行”等等诸类……
读《传习录》,感觉所谓“格物”,即孟子所谓“日三省吾身”也!然而不曰“格心”者,或如《封神》所谓“斩三尸”?
《传习录》“故<孟子>云:‘仲尼之门,无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’。世儒只讲一个伯者的学问,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。……”
既然儒家无传阴谋诡计,这些讲经的人又如何得之?莫非这就是他们的“良知”??
阳明先生亦为当时兵法大家,不知如何不以“阴谋诡计”平定得叛乱?
料现今同学,只从黄易《大唐双龙传》中听闻王通大名…(包括偶~)
想到《论语》里的一句话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。然而又想到美利坚合众国。说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,何必更问武器在哪里?
中国后来千年的儒者,在这方面都是白读了!
附对联一副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,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!”
孔子整理三王文武,最终提出一个理想的适于后世的方案。这简直和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一样了!
想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一句。草原民族向来喜欢屠尽比轮高者,也没见灭绝了哪个……
阳观其恶阴促其亡,《封神演义》女娲之作为,此类也!
《封神》中,败亡者入榜为神,宁此之遗变耶?
不由想到“狗尾续貂”一语,而从来不曾想用于战事上。愤青们常鄙视西人不通谋略,实为可笑。
天云海雾正茫茫,欲写离怀寄远方。旅雁忽来云外面,伊人宛在水中央。
当年歃血同屠虎,此际临风一望乡。放眼神州无限好,相逢携手报炎黄。
并改为“旅雁忽从河泮落”。
我以为这实属败笔……而原句若用于令词,天生可爱!
近日读林庚先生《唐诗综论》。果然不愧百年一人之赞。所引诗句,所作评语,俱有使人读一思百之效!
《唐诗的语言》中引用的瘐信“一寸二寸之鱼,三竿两竿之竹”和“霜随柳白”,杨炯的“秋风铸马鞭”——这些句子的选用想来必是林老煞费苦心同时也是信手拈来。林老作为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新诗人,自然平素就很在意这类不同意象“无缝拼接”式的诗句。比如“霜随柳白,月逐坟圆”一句,选它的用意便绝不在显示“随、逐”两字(虽然这两字也是极好的,一主动一被动,一无意一无奈,情感便出来了)。
《唐诗的格律》中引用的李白“罗帷舒卷,似有人开。明月直入,无心可猜”——虽则林老的意思是以此句中明月的拟人化来谈李白的创作观,不过我读来,却不自主的想到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一句。李白这句,舒卷、开、入、猜,十六字中便有五字是动词,却足够静下世间亿万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