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了谋篇的方法,至少就能做到神形不散。下一步,就是凝练词句。
写文章讲究龙头凤尾,时文更讲究到每段几句话。律诗则要求开篇不要太大,中间两联结构尽量一个二二二一、一个二二一二,尾要收的有余响。还有诗里不能罗列太多同一个类型的词汇等等(所以一直有人批评老毛的《长征》不好,密密麻麻的地名)……
词也有词的句法。
以我的经验。起句难写,有几种:
其一,几个短句(一般是两个,像《风归云》那样第一句就二十七个字的毕竟是特例)+单个长句。秦观“山抹微云”,就是如此。这种开篇,古今贤愚,莫不以景色填充。要分高下,就在于字法和随后的那个长句了。一般说,如果是短篇,这里就要引出主题来(如果超级短,比如前面提到的《减兰》,那么这里就已经完成一个意象,下一句就换另一个意象了。具体前文已经解释了);如果是长篇,这里要算好步点,差不多到开门处,留给下一句发蒙的空间。
其二,一个短句。比如《贺新郎》这个词牌,第一句是个五字句。就有两种写法。而其实都一个意思:做好埋伏。举稼轩为例,比如“甚矣吾衰矣”一句,好大的噱头,引人注目,不得不看,这效果就出来了,等人看过全篇,再一回味,自然就明白;又比如“柳暗凌波路”一句,看似优美,单研究,又什么都没有,还是不得不往下深究,也是一个引领的作用。
其三,一个长句。这种句式很多,得分情况。小令中,比如《浣溪沙》。这就要像走钢丝一样,即有自己的意思,还不能与下两句不相关。半含半吐,才是最好的。更多的情况是在中长调(尤其是中调)里。一般来说,中调是格律最像诗的。所以写法也可以借鉴写诗。以小见大,引出下文即可。比如《青玉案》“东风夜放花千树”即是。若在长调中,比如“更能消几番风雨”、“问世间情是何物”,“记千竹万荷深处”则分别类似上面抖包袱的写法了~
凡是属于双调的词,都有过句。也就是下阕的第一句。过片又叫换头,一般就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。不像上面那个起句,过句自古就有无数人研究。所以好句子比比皆是。像“遥想公瑾当年”、“西窗又吹暗雨”等等,千古为人称道。
要想摘抄佳句,我自然比不过这些大师们,所以还是细究字数的区别。
其一,二字句。二字句在词中很多,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易安“争渡”,东坡“谁怕”,但这些都是词中间的,我在字法里再说。二字句作换头,吴梅论述甚详,先生说:“其声“平仄”者最多。……用在换头者,如王沂孙《无闷》云:“清致,悄无似”,周邦彦《琐窗寒》云:“迟暮,嬉游处”,此用平仄者。又如东坡《满庭芳》“无何,何处是”,张炎《渡江云》“愁余,荒洲古溆”,此用平平者。”我记忆中,还有些词牌也有,不过大都是变体,挪破而已。并不常用,比如《沁园春》有“平平”的换头韵句变体,《念奴娇》有“平仄”的换头韵句变体。这种句子,要点就一个:清空,达到王国维所谓“无我”。
其二,比起句多两字。这是一个很奇怪但又广泛存在在长调里的现象。起句四字,则过句六字;起句五字,则过句七字。既然多了二字,一般也就成了长句(也有例外,比如《雨霖铃》就多了三字)。对照谋篇章里关于长调的说法,可知这种过句,要点就在要异军突起。非得要震住读者不可。不然上百字的东西,只会让人昏昏欲睡了……
其三,和起句字数一样。不管长短,要异军突起都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,所以好的作者都选择藕断丝连。短的比如“青山遮不住”(上接“可怜无限山”),长的比如“花自飘零水自流”(上阕雁字,暗借鱼书)等等……
结句历来研究者最多。总之就是讲究韵味、回味。切不可让人一眼看穿了。之前若是说情,须用景结,之前若是说景,则宜轻飘飘一句情话带过。如贺铸前头问情“都几许”,后结句就转写景——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;如马致远前头狂飙十个景物,最后结句就转写情——“断肠人在天涯”。就看之前你的谋篇如何了。一般来说,长调以景结的比较多。
注:另说一个平仄的问题。不少词牌在结句四字句上有严格的平仄要求,即最后二字必须是“去上”。比如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里的“饭否”。